在公共卫生领域,数据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重塑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核心要素。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利用先进技术实现智能预警和精准监管,各地正在构建“横纵联动、内强外拓”的大疾控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正在重新定义公共卫生服务的未来格局。
数据要素驱动,卫生监督模式的深刻变革
传统卫生监督工作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卫生监督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数据要素已成为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关键抓手。通过建设“智慧卫监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由传统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该平台承担了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的生成、上报和汇总等功能,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卫生监督情况,规范卫生监督业务和执法行为,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互联互通,卫生监督与疾控的数据共享新格局
数据共享是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前提。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发展工作,积极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目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省统筹区域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各级平台联通全覆盖。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60多个城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格局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上海市要求区级疾控业务信息系统与市级平台、区大数据中心、区城运中心等互联互通,辖区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务外网接入率达到100%。
智能升级,信息化系统的基础能力要求
卫生监督与疾控监督工作对信息化系统提出了多方面的高要求。
系统需要具备数据采集与管理能力。信息化系统需要能够全面归集各类监管对象的数据。
上海市的“公共卫生综合监管能力提升”项目全面归集了覆盖全市14万个水箱的清洗消毒、水质卫生指标数据,基本实现了一级以上医疗机构院内医疗废物收集的全流程追溯系统。
系统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与预警能力。通过规则引擎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发现风险,实现智能预警。宁波市疾控中心申报的“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第三部分数据备份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旨在为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统一、规范、可落地的数据备份操作指引。
系统也需要支持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享。河南省推广“智慧卫监”创建工作时,利用已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收集、整合、分析卫生监督业务关键信息,打通了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互通,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最后,系统必须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落实各项管理保障措施,确保疾控业务信息系统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进一步强化数据安全,全面保护涉疫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保障使用流转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安全。
效率提升,数据要素驱动的实践成效
数据要素驱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显著成效。
提升执法效能:搭建的智慧卫监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蓝盾预警”板块对有问题商户进行预警,系统可直接抓取具体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帮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准确进行现场核查,开展卫生健康精准执法。
实现闭环管理:在各类医疗机构配备智能收集车、扫描仪、周转箱,医疗废物在产生、收集、转运、暂存、公司收运环节产生的数据,可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实现医废处置全程可追溯的闭环监督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统一的卫生监督可视化监管指挥平台,搭建总观屏展示卫生监督业务,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该平台可实时反映全市监督执法工作的整体情况,与执法效能指标相结合,动态展示各区卫生监督部门甚至每名卫生监督员的执法效能。
创新监管模式:对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医疗废水处理、600多家诊所以及宾馆、游泳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实施在线监控,实现了监控平台全覆盖。顾客进入相关场所可通过扫码了解其信用评级,在体验服务后,在线进行评价,实现了“信用+监管”的双管理。
未来数据要素释放的更大价值
未来,数据要素还将在卫生监督和疾控领域释放更大价值。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将更深入地应用于卫生监督和疾控工作中。上海市要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等数字技术,提升在线监管、远程监管、预控预警等“非现场”监管能力。
数据标准化和互认共享将成为重点工作。国家卫健委正在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先后发布220多项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书同文”“车同轨”。推进卫生监管联动和信息共享,通过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推进协同监管。
数据要素正在重塑卫生监督与疾控事业的未来,智能感知、全程追溯、精准执法、多方联动的智慧监管新格局正在我们眼前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