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然而,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扰与必要的监督执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以确保市场健康有序运行。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可谓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探索运用穿透式监管,改进监管效果。
2025年1月,又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精准检查,防止重复检查、多头检查,能通过书面核查、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监管的,不得入企实施现场检查。这些政策为非现场监督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
以争上游科技系列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为核心的全新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对监管对象的远程、实时、动态监管。这种模式在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干扰的同时,提高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与积极履职的有效结合点。
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传统的现场检查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配合,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避免了频繁的现场检查,使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甘肃省采用“无事不扰企”的理念,通过非现场监管方式,减少了对企业的干扰,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实现精准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非现场监督能够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实现精准监管。对于低风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对于高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力度。这种精准化的监管方式提高了监管效率,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执法对企业造成的不公平影响。如唐山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构建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了对全市2万多家企业的精准监管,提高了执法效能。
促进企业自律,提升合规水平
非现场监督系统的自查自报功能促使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通过自查自报系统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提高自身的合规水平。这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增强市场信任度。例如,争上游科技的职业卫生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提升了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保障监管质量,增强监管公信力
非现场监督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收集数据,确保了监管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监管人员能够依据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执法,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了监管质量,增强了监管的公信力。
争上游科技的职业卫生在线监测系统在多个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某地职业卫生监管部门通过该系统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温度、湿度、甲苯、二甲苯、粉尘、噪声等。系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自动触发报警,并定位问题源头。这种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不仅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提高了监管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效预防了职业病的发生。
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争上游科技的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手持终端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对医废收集、入库、出库等环节的实时监管,全过程跟踪管理。珠海市的智慧卫监平台应用该系统后,在线监测仪器采集数据达到120.4905万条,视频累计存储19.52TB,预警信息推送达到4.3645万条。该系统的应用降低了管理统计工作强度,提高了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各地区卫生疾控部门部署的在线监测系统替代传统耗时耗力的监管模式,监管人员基本上足不出户,就可以完全自动化全天候实时监测机场、高铁站、地铁、大型商超等大量人流的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数据,极大节省有限的人力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非现场监督模式,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监管差异,实现监管标准的统一。这将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例如,长三角卫生监管平台打通三省一市数据,实现跨区域投诉24小时内协同处理,办结率提升至92%。
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通过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自律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合规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优化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如北京市计划到2026年度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发挥科技赋能监管效用,实现监管“增效”而企业“无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将不断完善和拓展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使监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例如,北京市通过视频AI识别、物联感知等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推动“无感监管”走进各行各业,计划2025年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到50%以上。
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在优化营商环境与积极履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确保了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争上游科技的在线监测系统作为非现场监督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应用成效。非现场监督执法模式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我们期待并呼吁更多地区和部门积极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共同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与严格监管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