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监督: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型监督执法模式

2025-04-27  争上游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4年6月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探索运用穿透式监管,改进监管效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党建》杂志2025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创新监管手段,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性监管,大力发展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精准检查,防止重复检查、多头检查,能通过书面核查、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监管的,不得入企实施现场检查。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非现场监督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的决策部署,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减少对企业的打扰,同时做好行业监管。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让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新卫生监督非现场监管手段

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构建非现场监管平台,面向监管部门提供业务监管与决策支持应用。全面掌握医疗卫生机构等监管对象的数据,全面提升区域内监管能力,为穿透式执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实现监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非现场监管平台的建设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和多个非现场监管子系统。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应用支撑系统、数据中心和地图展示系统,为整个非现场监管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数据支持。



在非现场监管子系统方面,包括医疗机构监管系统、餐饮具消毒企业监管系统、生活饮用水在线监管系统和职业卫生企业在线监管系统等。这些子系统分别针对不同的监管领域,实现了对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餐饮具消毒企业自查自报、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以及职业卫生在线监测等的全方位监管。

数字基建先行,构建“非接触式”监管底座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非现场监管平台建设需优先筑牢数字化基础。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职业卫生企业等管理相对人进行24小时非现场监测,替代传统费时费力的现场检查,实现“数据跑腿替代人员跑路”,以技术赋能实现监管“无事不扰”与服务“无处不在”的平衡。

流程再造驱动,提升执法包容性

聚焦柔性监管与精准服务,重构非现场执法流程机制。运用AI算法建立风险画像模型,结合企业信用评级、历史违规记录等数据,自动划分监管对象为“低风险信任管理”“中风险动态监测”“高风险重点管控”三类,差异化配置现场执法频次和监管强度。

以自查自报为核心,构建“自律+信任”监管闭环

聚焦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将非现场执法与自查自报机制深度融合,推动监管模式从“政府主导”向“企业自治”转型,明确管理相对人可通过“自查自报”系统主动提交日常自查记录、风险隐患整改报告等数据。



打通企业自查与监管平台的实时视频交互通道的同时,监管人员可实时远程视频验真,确保自报信息的真实性与溯源性,实现监管成本下降与企业合规能力提升的双赢,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可持续的自治活力。

非现场监督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





减轻企业负担

非现场监督模式减少了现场检查的频次和时间成本,避免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多打扰。企业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现精准监管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非现场监督能够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实现精准监管。对于低风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对于高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力度。这种精准化的监管方式提高了监管效率,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执法对企业造成的不公平影响。

促进企业自律

非现场监督系统的自查自报功能促使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通过自查自报系统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提高自身的合规水平。这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增强市场信任度。

提升监管效能

非现场监督平台整合了多源数据,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全面、实时的监管视角。监管人员能够通过平台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也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监管效能。

保障监管质量

非现场监督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收集数据,确保了监管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监管人员能够依据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执法,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了监管质量。

争上游科技在此发出倡议,全国各地区监督执法部门能落实应用非现场监督模式

促进地区间公平竞争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非现场监督模式,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监管差异,实现监管标准的统一。这将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非现场监督模式的广泛应用能够提升区域整体的营商环境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在一个监管高效、服务优质、企业负担轻的地区,企业和创业者更愿意扎根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非现场监督模式的实施促使政府部门从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部门通过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风险预警等服务,增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职能转变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构建更加和谐的政商关系。

非现场监督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执法模式,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减轻企业负担、实现精准监管、促进企业自律、提升监管效能和保障监管质量,非现场监督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倡议全国各地区积极学习和推广这种新型监督执法模式,减少现场检查执法对企业运营的干扰,共同推动我国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